發布時間:2021-04-21
溫馨提示:如果您有什么問題,可直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您還可以直接撥打電話與我們聯系,我們期待您的來訪。
富成氣力輸送設備廠家: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遠不能滿足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要求,要實現我國環境保護發展戰略要求,在21世紀初實現我國環境質量的好轉,必須振興環保產業。振興環保產業需要正確的發展戰略,需要政府的政策拉動,需要樹立強烈的環境目標意識來振奮公眾的積極性和熱情,將環保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增長點,因此,制定環保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議一 制定環保產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
1、總體戰略 環保產業在2015年前,將以強有力的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為導向;以需要為動力,以服務為宗旨;以燃煤污染防治及除塵脫硫、工業廢水及城市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及城市垃圾處理等成套技術裝備為重點;以先進的制造技術、設計技術、機電儀一體化及可靠性與質量控制等技術為先導;以現有環保機械制造企業技術改造與部分傳統機械工業企業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為發展途徑,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從根本上扭轉產品技術落后的狀況,完成我國2005年、2010年環境目標。
2、結構調整戰略 從現在起到2000年,環保產業要重點強化行業管理和宏觀指導,從治散、治亂入手,通過加大投入和存量調整,提高企業工藝裝備水平和質量檢測能力,改善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單元處理設備標準化、系統化進程,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培植一批主力軍企業;加強產業技術基礎建設,產品品種、質量和性能有較大幅度提高;形成有一定生產規模、出口數量基本穩定的拳頭產品及相應制造企業。
3、環境工業戰略 從基礎的工作做起,在環保產業建立嚴密有效的行業管理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使相當一批企業(集團)具有較強的產品開發、現代化管理能力和先進的制造工藝裝備,并能適應國內外市場要求,在行業中占有較大的生產集中度;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產品設計、工程應用研究、測試中心和出口產品基地。在實施上述發展戰略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加大政府政策導向。
加強和改善行業管理,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經濟體制根本轉變的同時,針對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切實強化行業的宏觀調控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環保機械市場的培育、監督和指導,有效地消除地方保護和部門保護。要做好環保重點產品市場的發展預測,定期發布環保重點工程項目及產品信息。繼續辦好各種類型的展覽會、交易會。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健全以咨詢、銷售、維修一條龍服務為主的營銷體系。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總體要求,研究、制定和實施推動環保工業加速度發展的優惠政策。根據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要求,按照各種主要工業污染源治理和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的規劃目標及有關標準規定,制定相關技術裝備政策,加快先進、可靠、實用環保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限制淘汰低效、高耗、性能可靠性差、技術落后的環保設備,努力提高有限環境建設投資的實際效益。
按照國際對幼稚工業予以保護的慣例,對犧牲環保設備市場為代價以換取海外資金對我國環境工程的投入的政策予以調整。在一定時期內,運用關稅壁壘或非關稅壁壘的手段,對我國環保工業的發展實行適度的保護政策,為解決重點環境工程建設資金籌措困難和設備制造企業負債率偏高、流動資金緊張的局面,可考慮對部分市場急需的環保機械成套設備,如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備及電站煙氣脫硫成套設備等,實行賣方或買方信貸。
4、環境服務業戰略 到2005年初步形成環境服務業體系,2015年基本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目標的需求,并和國際接軌。2000-2005年中國環境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主要有環境咨詢服務、環境技術服務、環境全能服務、環境設施運轉服務。通過制定一些市場刺激政策,啟動國內外投資,形成多元環保資本市場。 率先實現市場化突破口,以點代面逐步推行。盡快完善相關法規,加強環境服務業的管理和規范。
建議二 完善政府管理職能,加大政策拉動力度
中國經濟結構中高污染型產業的比重大、國內環境形勢嚴峻等現實情況的存在只構成對環保產業的潛在需求,但要把這些潛在需求轉變為現實的需求,則取決于污染控制的力度。做為生產活動的外部性或外部效果,環境污染由于它的公共屬性致使生產者在市場競爭面前不會主動增加在環保上的投入,沒有政府的干預,對環保產品及環境服務的需求只能是潛在的需求。
我國政府制定的以環境成本內在化為目的的政策主要體現在排污收費制度上。然而應該看到,雖然排污收費在籌集污染源治理資金上起著重要作用(占環保投資的15%左右),但由于現行的排污收費標準偏低,激勵作用不夠,造成企業缺乏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寧肯受罰付費也不愿治理污染,致使對環保產業的需求難以從潛在變為現實。加大污染控制的主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的力度,同時加大污染控制的行政手段的強度,是發展環保產業的必要前提。
市場經濟的自發性使人們競相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把私人贏利目標置于社會或人類整體福利目標之上,這是人類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政府的干預和組織作用對于克服這種自發性是絕對必要的。應該看到,沒有相對完善的市場機制,政府實行污染控制的經濟手段就不能很好地實現。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的作用大大加強,但國家與企業的關系尚未理清,預算軟約束問題仍未解決。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國家的一些經濟處罰對企業常常缺乏約束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排污收費力度已充分提高??達到了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也不可能對企業治理污染提供足夠的經濟激勵,使企業主動增加環保投入,為環保產業提供市場需求。沒有企業的積極性,僅僅依靠國家進行環保投資,將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家控制污染的各種經濟手段充分發揮效用。強化環保法規的嚴肅性、加大執法力度對發展環保產業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加強法制建設,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應作為當務之急,這對于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建議三 創造環保市場需求環境,加大環保投入力度
1999年我國環保投資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環境惡化趨勢仍在加重。要使環境狀況逐漸好轉,這一比例應該在2.5%以上。也就是說,我國環境保護投資的增長速度應該大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的環境保護目標是:到2000年,力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變環境惡化的趨勢,城鄉環境有比較明
相關新聞/NEWS